為了世界永續發展美好環境,2015年聯合國宣布了﹝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, SDGs﹞,其中,第四個目標「確保有教無類、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,及提倡終身學習」訴求不論性別、種族、環境…都擁有受教機會。據調查,世界上貧窮家出身的孩子,比富有家出身的孩子,於國小階段失學率高出五倍;110年度,台灣約234萬0-11歲兒童中,將近6萬位學童來自中低收入家庭,佔總中低收入戶人數之19.1%。
家扶基金會2017年調查資料,弱勢家庭兒少中,48.2%沒有每天吃早餐、50.4%面臨居住環境問題、39.5%隔代教養兒少許打工賺生活費補貼家用;另外,高達62%的隔代家庭兒少認為家庭經濟限制未來,對於未來沒有想法。PISA註1也查出,弱勢家庭的高成就學生,每五個就有一個不期待自己完成大學學歷。
在台灣仍有許多弱勢孩子因地緣環境和外在壓力,無法穩定就學,隨著物價上漲,教育資源逐漸多元,許多課程資源是需要另外付費的,有能力的家庭可給予孩子豐富的教育環境;相反地,艱困家庭卻缺乏能力給孩子多的學習資源,甚至有些孩子國中畢業後,為了家庭經濟需要,不得不提早進入社會大學工作,經濟負擔早早壓在孩子身上。
受助孩子吃飽了,然後呢?協會明白,助人應切確幫助對方真正的需要上,孩子要能翻轉、不複製家庭貧窮,就須先改變自身觀念,讓孩子們勇敢踏出去,知道這世界如此廣大,他們的選擇很多,協會會陪伴孩子們勇敢追尋夢想。
安得烈慈善協會從食物箱援助開始,走訪許多家庭後,看見貧窮的根本是—「教育」,教育不僅是知識成長,亦能開拓孩子的視野。協會立即開啟【培鷹計畫專案】,不僅提供受助孩子「獎助學金」,讓他們能安心就學;另外,每年也舉辦「學藝競賽」、「生命成長營」、「飛颺營」及「技職培訓」,因材施教讓每個孩子能適性發展,挖掘更多孩子的競爭力。這幾年來,因著協會陪伴與支持,看見許多培鷹孩子的成長,難能可貴的是他們不因家庭困境、環境限制而放棄或中斷學習,反而更勤奮、積極面對挑戰,努力為自己的未來尋找合適的方向。
安得烈慈善協會看見下一代教育和正確觀念的重要,積極推動教育平等工作,並期盼受助孩子們不僅受惠,同理與助人之心也能孕育在孩子們心中,鼓勵他們學習付出分享,將自己有的能力也來幫助身邊需要的人,讓正面能量不斷在這社會循環。
【培鷹展翅】逆風高飛
姵君從小家境清寒,看著家人早出晚歸、辛勤工作,國小三年級的她下定決心加入柔道隊,希望能爭取到獎學金幫助家庭減輕經濟負擔;從那時開始每天早起訓練,放學後也立即到柔道場報到,每一次比賽對姵君來說不僅是追求榮譽的過程,還有經歷挫折與失敗後重新爬起的勇氣!
有一次訓練造成腰傷以及肩膀需要開刀,以致影響到常規訓練及生活起居,雖然復原過程漫長且看不到盡頭,但姵君仍積極復健與接受治療,期盼自己盡快痊癒;也因著防護員及身旁夥伴的鼓勵陪伴,在這段不容易的復健期間堅固她的信心,最終能夠重回賽場並獲得一次次佳績,更突破重重關卡,於2024年全大運「柔道-公開女子組第四級」榮獲金牌!姵君擁有不被擊倒的信心與勇氣,定能持續在賽場上發光發熱、逆風高飛!
*瞭解更多:https://www.chaca.org.tw/OnePage.aspx?tid=183
註1.PISA 2018. OECD https://www.oecd.org/en/about/programmes/pisa/pisa-publications.html